中国人才杂志在线阅读
高技能人才: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
《中国人才》记者丁艳丽
---文章选自中国人才杂志
百吨重工件精度在 0.05 毫米内、切削下的固燃料薄到可以透光、改造听诊器为汽车发动机
诊病……一大批锐意创新、游刃毫厘的能工巧匠勇攀技术之巅,为中国制造加油、助力。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设计再好、工艺再完美的图纸,如果没有高技能人才给干出来,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参赛选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李志军在“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现场道出了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例如体现一国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大国重器、重大技术装备,其研发和国产化凝结着大量科研人才的智慧,但也离不开广大技能人才的精湛“匠艺”。
2004 年,某型号卫星在进行发射前的事故预想时,发现了一处事故隐患。由于发射窗口临近,原型号“两总”叶培建院士决定采用一种最省时间的解决方案,但是这一方案对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极高。谁能担此重任?很多人向叶老推荐了一个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电装牛人”郝春雨。
当时正是国庆假期前一天,郝春雨在凌晨三点接到了任务通知,来不及收拾行李,便连夜踏上路程。登上 2 米多高的平台,亲眼看到故障处的情况后,大家才知道此次焊接任务的难度有多大。故障处的舱板只能打开约 40 度的缝隙,所有的操作都要在这个极为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更困难的是,操作者不仅要在 2 米多高的空中进行作业,而且在焊接过程中双手没有任何支撑点可以固定。因为当时已经进入整星测试阶段,各种星上设备已经安装完毕,操作过程中稍微地触碰,哪怕是焊接时产生的一丁点儿火星落入星体内部,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郝春雨谨慎地开始操作后,从型号“两总”到技术人员,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每个人的神经都跟着紧绷起来。几十分钟后,电缆与插头稳稳地焊接到了一起,不但满足了焊接质量要求,经查也没有任何多余物落入星体,保证了该型号卫星的顺利发射。
不只是郝春雨,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首席技能专家高凤林,38 年来为90 多发火箭焊接过“心脏”,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焊工李万君,用手中的焊枪为中国高铁加速;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检修公司带电作业工王进,平步百米铁塔,横穿超、特高压,只为守护千万家庭的岁月通明……还有很多很多大国工匠,他们潜心各自岗位,磨砺技艺,诠释匠心,在不同领域发光,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制造强国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技术人才是重要的基础。
本文章从互联网采集,文章摘自于中国人才订阅,文章版权归中国人才杂志和作者所有;仅供需要中国人才订阅的朋友试读,请勿用做它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24小时内删除,感谢支持!